艾灸疗法经过了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发展历程,其类型和方法有了非常大的变化,艾灸的操作比较简单,与针灸相比,它并不需要专业的行针手法,并且灸的范围较大,取穴也没有针灸严格,艾灸较常用的方法有温和灸、雀啄灸、回旋灸、隔姜灸、隔盐灸、隔蒜灸和天灸。
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,对准施灸部位,在距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进行固定熏灸,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痛,通常情况下每处需灸5分钟,温和灸时,在距离上要由远渐近,以患者自觉能够承受为度,当对小儿施行温和灸时,则应以小儿不会因疼痛而哭叫为度,也有用灸架将艾条固定于施灸处进行熏灸,优点是可同时在多处进行灸治。
此方法有温经散寒、活血散结等作用,对神志不清、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施灸时,术者可将另一只手的食、中两指分置于施灸部位两侧,可以通过术者的手指感觉局部皮肤的受热程度,以便调节施灸距离,防止烫伤。进行温和灸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温度,以免因袒露身体而致伤风感冒。
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,在施灸部位皮肤上方约3厘米处,如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的活动熏灸,而不固定于一定的高度,通常情况下每处熏灸3~5分钟,此方法多适用于昏厥急救及小儿疾病,作用上偏于泻法,注意向下活动时,不可使艾条触及皮肤,及时掸除烧完的灰烬,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艾灸移动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,过快达不到目的,过慢则容易造成局部灼伤及刺激不均,影响到疗效。
施救者手持燃着的艾条,在施灸部位的上方约3厘米的高度,做匀速的上下、左右往复移动或反复旋转熏灸,使局部皮肤温热而不灼痛。比较适用于呈线状或片状分布的风湿痹痛、神经麻痹等范围稍大的症状。
用厚约0.3厘米的生姜1片,在中心处穿刺数孔,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,患者感觉过热时可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,舒缓后放下再灸,至皮肤潮红为止,此法对虚寒症状,如腹痛、泄泻、痛经、关节痛等,均有疗效。
适用于脐窝部(神阙穴)施灸。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,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,若患者脐部凸部,可用水调面粉,搓成条状围在脐周,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,此方法对急性腹痛、呕吐腹泻、痢疾、四肢厥冷等症状有效,具有回阳救逆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