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、艾灸足三里
犊鼻穴下的三寸位置就是足三里穴,它和胫骨前缘有着一横指的距离。简单准确找到穴位的方法推荐,正坐屈膝,用手去摸取胫骨粗隆,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一寸的位置便是。经常用艾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具有补益脾胃、调和气血、预防疾病的功效,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。
第二、艾灸命门穴
命门穴的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下方与肚脐相对的位置,是人生命力的中心点,是元气所聚集的地方,如果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可以起到补肾壮阳的功效,是保健养生强壮的重要穴位。只需要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。
第三、艾灸关元穴
关元穴是位于我们肚脐位置下三寸的位置,这个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,长期施以针灸可以使人体元气充足,因为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达到调理气血、补肾固精的目的,并且能够治疗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。用艾条进行15分钟的熏热即可。
第四、艾灸中脘穴
中脘穴位于我们腹部的正中线,肚脐上四寸的位置,用艾对此穴位的刺激,可以治疗和调理身体胃部疾病。2、临床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,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,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,又更加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。
3、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。通常情况下,凡初病、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,壮数宜多;久病、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,壮数宜少。按施灸部位的特点,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;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;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;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,宜大炷多壮。更应结合病情施灸,如属沉寒痼冷,阳气欲脱者,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;若属风寒外感、痈疽痹痛,则应掌握适度,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。
5、施灸时,对颜面五官、心区、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,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。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。
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,只要是不擦破,可任其自然吸收。若水泡过大,可以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,放出水液后,再涂以龙胆紫药水,并嘱患者千万别抓破,通常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……对于化脓灸者,在灸疮化脓期间,均应忌酒、鱼腥及刺激性食物,严防感染。若有继发感染,应及时性对症处理。此外,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,更应注意。